爆竹聲聲辭舊歲,和風送暖迎新春。伴隨著春節的到來,在外工作了一年的我終于得以在家鄉多待一些時日。人們常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家鄉的變化也同樣讓我耳目一新。
我的家鄉在陜西省渭南市澄城縣,這是一個黃河流域的古老縣城。以前每年坐長途客車從西安往回家走的時候,一路的風景慢慢地由綠變黃,越靠近家鄉黃土的顏色越顯眼。目之所及,荒涼的山溝,貧瘠的土地,“古老”二字得到了完美的印證。但是這兩年開始,這種感覺一直在慢慢地淡化,沿途慢慢地有了花,有了樹,有了景點……像是一個嶄新的生命在破殼而出。
家,總是少不了熱騰騰的飯菜。一回家,媽媽便做好了可口的飯菜等著我們了,嗅覺靈敏的我一進門就聞到了我最愛吃的香椿的味道,迫不及待、狼吞虎咽地享受了一頓美餐。茶足飯飽以后我才想起來,這個季節不應該有香椿的呀?香椿是清明節前后樹木發芽的時候才有的呀?媽媽告訴我這是她老同學給的,是他們村的扶貧產業園種的大棚香椿芽。媽媽還說,他們村依靠縣里的扶貧政策,吸納了很多貧困戶和移民戶,建成了包括大棚香椿、大棚蔬菜和花椒示范區的扶貧產業園。以前沒有經濟來源的貧困戶都在產業園里工作,園區還請了專家來給大家上課,傳授種植技術,大家的熱情都特別的高漲。這不,今年大家就已經享受上了豐收的果實,我們也跟著沾光呢。媽媽還跟我細細講述了哪個村種的櫻桃,哪個村種了草莓,哪個村又有葡萄……我從沒想到我那地處黃土高坡的家鄉,居然能夠生產出這么多的水果、蔬菜。
這就是家鄉發生的變化,農業變成了新農業,農民有了新方向。
吃完飯總是少不了出去逛逛,去街上走走居然發現有一家刺繡工作室。刺繡這項傳統的手藝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由一些老太太所掌握的技能,而工作室這種年輕人開的,讓我非常好奇。一進門,映入眼簾的便是很多小時候常見的口水簾、背心、鞋墊等日常生活用品。格外吸引我的是一個充滿關中民俗特色的眼罩,據店里人介紹,這是他們家的明星產品。它的設計者便是這家工作室的主人武麥花,一個初中畢業的澄城繡娘,在50歲的時候作為陜西第一批學員赴北京接受專業的非遺項目培訓。她的美術設計天賦令清華大學老師驚嘆,她研發的“虎頭眼罩”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以及陜西省文化廳的大力扶持。文化部帶著文創公司工作人員,專門到武麥花家上門對接,鼓勵她進行產品升級,走向市場?,F在,在她的影響和號召下 ,已經形成了二十余人的澄城繡娘團,利用空閑時間完成繡活,既不耽誤照顧家庭,還能賺些外快補貼家用。
這就是家鄉發生的變化,刺繡變了新模樣,手藝人有了新事業。
除了父母親人,回家后最想見的還是同學朋友。從我的大學同學聊天中了解家鄉的變化。他滔滔不絕地向我講述了很多他們縣的發展變化,從基層扶貧講到旅游發展,再到設立慈善聯盟,培養農村電商新型人才。講的我目瞪口呆,驚嘆于這些舉措背后的智慧與膽識。他還跟我分享了她的偶像羅嬋,也是一名大學生村官,工作期間利用各種機會挨家挨戶走訪調查,發現在自己所在的那個深度貧困村,氣候條件特別適合種植天麻、茯苓等藥用菌。于是自己上網查閱各種資料,又自費奔走于河南、四川等地實地學習取經,買來菌種試種。終于創辦了自己的食藥用菌企業,帶頭發展食藥用菌產業,帶動農戶貧困戶增收產值兩千多萬。我同學說:“我也要向偶像學習,既然已經扎根農村,就一定要為農村干出點好事、實事來。”
這就是家鄉發生的變化,大學生變了新村官,農民有了新希望。
短短的七天假期很快就過去了,我還來不及發現更多的變化。但當我吃到冬天的香椿芽,就仿佛看到農村的春天就要來了;當我看到傳統手藝與現代元素的結合,我仿佛看到了手藝人的光明未來;當我看到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回到農村,建設農村,我仿佛看到一個現代化的農村就出現在我眼前。
寶鈦集團 王靜
2019年2月11日